慢读丨海南各市县名是怎么得来的这篇文章都
2023/5/5 来源:不详
编者按:
年4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海南新设置乐东、保亭、白沙三县,使得海南全岛当时形成了16个县的规模,也大致形成了今日海南市县的格局。从各市县现名的由来,我们也可一窥海南建置的变迁史。
五指山风光。石怀逊摄
年春,时任琼崖警卫旅旅长兼琼崖抚黎局局长的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5个县;四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乐东、保亭和白沙三县,使得海南全岛形成了16个县的规模,这也大致是今日海南市县的格局。
弹指一挥间。这三个县得名已整整80年,但从海南众多市县得名先后顺序来看,它们还只能算是“年轻后生”,而澄迈、临高等县早在隋朝时就已采用现名,儋州的名字甚至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汉武帝时设的儋耳郡。
海南各市县现名的由来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因境内山水得名,有的是因行政建置变化更名,有的是因村镇名而来,有的则是因为与国内其它地区重名而改,从各市县现名的由来,读者诸君亦可一窥海南建置的变迁简史。
年对于现在海南市县格局的形成至关重要,16个市县的建置与今天的格局几乎一致,虽然早在公元前年西汉武帝时就已在海南开郡设县,珠崖、儋耳二郡也是下辖16个县,但两千多年来,其建置仍主要是在环岛沿海地区,对于广阔的五指山腹地黎区,历代王朝虽然或剿或抚,却始终无法建立稳定的行政建置。
黎区新建县得名
定安琼中东方乐东保亭白沙
陈汉光在任琼崖抚黎局长之初,就向广东省政府呈送“抚黎计划”,提出在黎区设置新县及开辟公路创办学校等开化措施,得到广东省政府同意,并特拨银币五十万元,作为先行开辟公路之用,于是陈汉光征发民工,开山修路,自南丰经白沙至元门,自陵水至保亭,自崖县至乐东,各段路基,数月间相继完成。
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原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以岭门、南丰、东方、保亭、兴隆为县治。广东省民政厅在给省府的呈文中说:“珠崖一岛,孤悬海外,先已分置十三县,类多环海设治,岛中腹地,黎苗杂处——实居全岛之半,情形特殊,区域广大,倘不另设县治,则原有各县,鞭长莫及,难收指臂之效。——现因经费问题,拟设三县。”
广东省政府审查结果,认为可行,照案通过,于是乐东、保亭、白沙三县于年4月正式宣告成立,因是从原有县黎区划出的七十余峒组成,故统称为“黎区三县”。
其中乐东的县名可追溯至明万历四十四年(年),崖州曾在抱由峒南6公里的瑞芝山建筑“乐安城”,明清二代均设“乐安营”,乐东县即由“乐安城”演变而来。保亭是因清朝曾设“宝亭营”而得名;另有一说是清末冯子材(宫保)征黎时带兵驻此,建亭一座,后人称为“冯官保亭”,日久简称“保亭”,县以亭名。白沙县名则是根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儋州有薄沙巡司”的“薄沙”演变而成。
而在年“黎区三县”设置前,定安县曾长期是海南唯一的中部县,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始设置定安县,意为从此境地安定,黎庶安宁。
新中国成立后,年,又新设了琼中和东方两个黎县,琼中早在解放前的年2月,就已由中共琼崖特委设置,时隶属中共琼崖东区地委管辖,年3月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年划邻县部分黎境,恢复了琼中县建置,成为毗邻四周九市县,位居五指山腹地、琼岛中部的县,县名“琼中”就是由于地理位置而得。
东方是将原昌感、乐东、白沙、儋县部分黎区划设的,因境内黎峒有东方、中方、西方三村,当时设治于“东方村”而得名。年将昌感、东方、白沙三县合为东方县,治所设在叉河,不久迁驻八所镇。年又分开,恢复白沙县,以昌化江为界划分昌江、东方两县,昌江居北,东方居南,各有山有海。东方市的前身可追溯到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始设的九龙县,隋朝则改称感恩县。
因境内山水得名
澄迈陵水文昌琼山
海南各市县中因山水而得名的众多,其中较有代表意义的是澄迈、陵水、文昌、琼山等四市县。
位于琼北的澄迈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汉在海南初设郡县之时的苟中县,后一度长期被废。到隋大业三年(年),在旧苟中县境立新县,并取境内澄江、迈山之首字,易名澄迈县,澄迈之名自此始,并传承至今,成为海南各市县现名中最古老的。澄迈从立县之初其县治即为老城,到明朝时因海寇猖獗,遂有迁移县治的倡议,但直到四百多年后的清光绪十八年(公元年),才将县城迁至今治南渡江边的金江镇。
陵水的建置较有争议,有说法是唐朝设置,但多数说法是隋大业六年(年)置县,县名来源亦说法不一,但皆和境内水名有关,一说是县城东北有“陵楠水”(今港坡河)直通大海,陵楠水简称“陵水”;二是唐代陵水县设治于博吉村,发源于七指岭的陵栅水(今陵水河)流经县治,以“陵栅水”简称“陵水”而得名。
文昌的前身是西汉元封元年设置的紫贝县,属珠崖郡。初元三年,汉元帝接受贾捐之建议撤销珠崖郡后,紫贝即成废县。直到隋朝大业三年,才在紫贝县故墟上设置武德县,后改名平昌县,直到年才改名“文昌”,是“以县南文昌江设名”。
在文昌得名的同年,还新设了琼山县,“琼山”一名的由来,据《方舆纪要》载“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即以城南白石山的白石洁润如玉的含义,取名琼山。
建置变化而得名
儋州万宁
儋州和万宁名字的由来则和当时的行政建置变更有密切关系。唐高祖武德五年(年)实行改郡为州,遂将原来“儋耳郡”改为“儋州”。而早在公元前年,汉武帝就在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由于珠崖郡后来屡次易名,其所指代地区也从岛北改为岛南,故儋耳(儋州)也就成了海南唯一一个沿用余年的郡县名。以后各朝代虽相继变更为昌化军、南宁军等,但明清时仍沿用儋州,民国元年(年)改称儋县,年海南解放后,儋县建制没有改变,至年,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县级市),年初升级为地级市。
万宁则可谓“命运坎坷”,从唐贞观五年(公元年)设县(当时称“万安县”)直至清末,近年的岁月里,古万城历经反反复复的郡、州、县、军等行政区划的改制更迭,在南宋绍兴六年(年)的废军为县的行政建置变革中,“万安军”被降格为“万宁县”,万宁的名字才首次出现,但不久又经历反复,直至民国三年(年),最后一次撤州并县,才又复改为万宁县,并沿用至今,年万宁撤县设市。
由村镇名而来
临高海口三亚
海口和三亚作为琼北和琼南地区的两大中心城市,知名度甚高,但它们建市独立发展的历史却甚短,名字皆来源于村镇名,还都上演了“蛇吞象”的逆袭,风头盖过了传承千年的中心城镇——府城和崖城,并终将后者收入囊中。
南宋时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老城区,海口地名即出于此。到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洪武27年(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商贾云集,遂日见繁盛。民国初期的年,海口所改称海口镇。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并日渐取代琼山成为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年4月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后将琼山并入,合为海口市。此后,琼山、海口又几番分分合合,直到年区划调整,琼山和海口再度合而为一。
三亚出现相对较晚,但据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关于“三亚”名字来源众说纷纭,一说是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亚”;另一说三亚与五指山的原名通什一样,属当地黎语的音译,意为海边的大田或乌鸦田。三亚历史悠久,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时改振州为崖州,成为中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年,升崖州为直隶州;年,废直隶州,设崖县,解放后沿袭崖县,但年将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因其市机关所在地三亚镇而得名,年升格为地级市。
同样因村镇而得名的还有临高,但历史要更为久远,隋炀帝大业三年(年)开始建县,因县治毗耶山,故名毗善县,属珠崖郡。唐武德五年(年),毗善县改为富罗县,属儋州。同年,撤富罗县,在今治东40里那虞都海滨之临机村设置临机县,县名得自村名。唐玄宗开元元年(年)才更改为现名。
因重名而改称
昌江屯昌
对于昌江和屯昌两县而言,改成现在的名字是有些许无奈的,因为它们居然和别的地区重名了。昌江原名昌化,可谓历史悠久,能追溯至西汉元封元年在海南初置儋耳郡时所领的至来县。到了年,当时的广东省民政部长朱开宪令各知事,递照部令改定全国重复之县名。因与浙江的昌化县同名,遂将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
38年后,屯昌也遭遇了昌江同样的烦恼,当时“屯昌县”名为“新民县”,是年设置的新县,但与辽宁新民县重名,年国务院为了便于管理,便以县人民政府的驻地在“屯昌镇”为名,改新民县为屯昌县,屯昌镇后改名屯城镇。
以地理方位为名
琼海五指山三沙
在海南各市县名称中,琼海绝对算是个特例。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为琼海县(次年万宁县又分出),因地处琼岛的东海岸,故取“琼海”为县名,建治在嘉积镇。
进入21世纪后,海南市县名称中又多了两个名字,年7月,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明显是以其境内象征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五指山市是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一度为海南岛南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三沙市是在年时伴随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的撤销而同时建立的新行政区,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而陆地面积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也是全国继浙江舟山之后第二个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
本文写作参考李勃教授《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一书。
原标题:海南市县得名趣话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年11月9日海南周刊,见刊略有删减。)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记者:邵长春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袁锋
原标题:《慢读丨海南各市县名是怎么得来的?这篇文章都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