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林改20年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林下经济
2022/6/12 来源:不详编者按
福建武平,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20年前,让中国1亿多林农林权明晰到户,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武平发源。这场改革被称之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这场改革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砍树也能致富”理念深入人心。20年后,武平继续秉持“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精神,推动林改再出发,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的武平特色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5月中旬刚过,接连一周的阴雨,让谢春荣有些不安。“前阵子种下的紫灵芝不知长势如何。”想着想着,还在村道小溪畔百香果园施肥浇水的他,便径直跑到山上的林子里。
上午9时许,在刚放晴的万安镇捷文村,田地间已腾起初夏的暑气,但在林子里,却仍有凉意。
“冒尖了!”大山里,成片碗口粗的针叶林下,一颗颗紫灵芝春笋似的从土里涌出,露出鹿茸般的菌杆。47岁的谢春荣见状,笑得像个孩子。
眼前的林子,树干粗壮厚实,有的碗口粗,有的大腿粗,几乎每半步一棵扎根在大山里,它们中树龄长的,已有20年。“都是林改后乡亲们种下或自然生长起来的林子。”谢春荣指了指山里。
这些大树的扎根之处,正是20年前,那场“从山下转向山上”的“又一次伟大革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
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盗伐止,荒山复绿
时间回到20多年前,由于对山林没有收益权,只担管护责任,形同“无主”,从捷文村到整个武平,但凡家里急需现金的,村民便跑到山上集体林中砍上几棵树——“要致富靠砍树”。而一旦山林失火,则“群众笑观火,干部去打火,领导气得直冒火”。
几年下来,青山硬生生砍成了荒山。
“碗口大的树,早就被砍了。”现年73岁的李永兴回忆道,“先砍杉树、再砍松树、最后砍杂木。”年,李永兴从县里回到捷文村当了村支书,放眼全村,因盗伐,全村10人被抓、7人获刑,同时由于集体林被盗伐严重,村集体缺乏收入来源,竟还倒欠了28万元。
一位年过半百的村民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时的经历:“扛着砍下的木头,徒步山路到闽粤交界处转卖……一棵树可抵城里人一个月工资……”“靠砍树,在村里盖起了小楼,娶了媳妇……”
“你不砍,就被别人抢了……”一位村民回忆道。因此彼时争相盗伐之风盛行,难以禁绝。
年5月,福建省林业厅组织开展林权证换证试点,武平被确定为试点县之一。
“要试就试出点新东西来,最好要在产权制度上做点文章。”时任武平县委书记、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的严金静说。
随后,李永兴主动向镇里要来了试点机会,捷文村由此展开了把“把集体林权分到户”的改革试点。征求群众意见、出台分配方案、勘定分界、分山到户……紧接着,到了年12月30日,第一本清清楚楚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权证在捷文村诞生。
现年74岁的李桂林,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领到这第一本新证时的心情:“很激动,终于有自己的山林了!”
李桂林和他领到的第一本新式林权证。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带着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来到已经在每个乡镇铺开林改试点的武平县调研,给予充分肯定。由此,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来了发令枪,并在福建拉开序幕:年,福建全省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年,福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并得到中央认可;年,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启动。
“自打发了新林权证,乱砍滥伐就绝迹了。”李永兴说,“自家的林,林农看得紧,树龄长经济价值也高,该怎么砍,林农也算得精,再也不像过去那般先砍再说了。”
捷文村党支部书记李财林感叹:“过去三天两头火烧山,这20年来,竟一次也见不到了。”
盗伐止,山火熄,村民从砍树人摇身一变成为种树者。林改后,全县造林面积超过此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高达79.7%。
群众富,山林生财
指着远方山坳的方向,李桂林说,他的林就在那儿,当初一共分到亩,现今经营权流转出百余亩,每亩每年元。“这里就有10万元的收入。”已经退休多年的李桂林算了笔账,“这些年,我们武平人换了种活法。再也不用像祖祖辈辈那样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
捷文村山林。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年来,武平县逐步将改革铺开,接续作答“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率先探索林业投融资机制、率先创新林地流转机制,构建多元经营体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产品精深加工。
谢春荣一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年从城里返乡的他,靠着自家的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在年顺利脱贫,一家人住进了小洋楼。“上百亩紫灵芝、60亩草珊瑚、5亩猕猴桃、5亩百香果、2亩木通等林下经济作物,还养殖了三十多箱蜜蜂。”在自家林下,谢春荣盘算着收入,“年净收入10万元左右。”
“林子长得好,林下的产出就多。”谢春荣说,一到农闲时,他便去山上挖笋、采红菇……“来年,还想种黄精和白背草等中草药,尝试多发展几种林下产业。”
林农采收紫灵芝。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永平镇杭背村,经营紫灵芝培育生产加工公司的赖良伟一年纯利润可达万元,他考虑的更系统些:“打造一条完整的紫灵芝产业链”。
“‘靠山吃山’,就要把山吃‘透’。”今年54岁的他,承包了一千余亩山林,用于种植紫灵芝。说话间,他三两步登上林下土坡,在刨好的坑中放下一袋紫灵芝菌棒,再将菌棒的包装袋由两头往中间收,尽可能留出生长空间,最后用山土将菌棒掩埋,再用脚踩实,“只要气温、降水适宜,一个多月后就会破土而出。”在他的背后,十多位工人正在熟练地重复这一套动作。
在武平,紫灵芝种植产业已由十多年前的大棚栽培,转为林下种植,虽然由于林地条件不等,导致每亩产量降低,但“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紫灵芝营养价值更高,也就更能卖出好价钱。”赖良伟说,从业十多年来,他已建立起紫灵芝菌棒加工制作、紫灵芝种植栽培乃至深加工的成套体系。
今年4月29日,一本“食药同源”试点证书,给这条紫灵芝产业链注入强心剂。“原本紫灵芝及其深加工产品,只能当药材销售,大大限制了产业发展。实际上,紫灵芝既可入药也可食用。”赖良伟信心满满地勾勒着产业计划,未来他要将灵芝茶、灵芝酒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推向市场。
紫灵芝。武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随着年武平入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经济在这片红土地上迅速发展。目前,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万亩、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家、带动3万农户增收致富。武平百香果、象洞鸡摆上厦门“金砖国宴”;紫灵芝种植面积1.97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富贵籽产量占全国市场95%以上……林下经济、绿色经济风生水起。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