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元宵习俗你知道多少潇湘晨报

2022/12/29 来源:不详

正月十五日俗称“上元节”“正月半”“灯节”“元宵节”。“元宵似大年”,是春节活动的最高潮,也是春节活动的结束。旧时江西各地元宵节的花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鳌山灯、蛤蚌灯、车灯、船灯、采茶灯、马灯、桥灯等。

文/曹章保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傅蓝天

赣州:举条灯

在崇仁县航埠、沙堤、六家桥、河上、东来、三山等乡,一些大族村落存在“举条灯”习俗,人们用一条长约5尺的木板,两端挖孔,板上缀4~6个方(圆)形灯笼,内燃蜡烛,每人肩负一条,用木棒把两条板灯的孔洞互相联结,首尾另加纸扎的形似龙头龙尾的灯笼,像一条红色透明的长龙。长的条灯达数百米,有四五百条板灯,晚上行进在田墩上,蜿蜒曲折,伴以鼓乐齐鸣,鞭炮喧天,有如金龙出岫,蔚为壮观。

上饶:舞板龙灯

每年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二至五个花灯为龙身。各节花灯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一时间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

吉安:元宵唱船

万安县元宵唱船习俗前后包括迎船、唱船、送船三部分。正月初一开始迎船,村民先将所画神舟(当地人称元宵画)悬挂在庙堂或祠堂,将菩萨像请至画前就位。尔后,村民带着祭祀物品到河边焚香诵文,鸣爆奏乐――迎船神。

此后,村民按大旗、执示、锣鼓、菩萨、灯彩、爆竹等顺序护送船神到各坊庙、各村庄,赐福消灾。唱船是整个活动的主体部分,包括叩神、唱船、赞船、划船等部分,分白天和晚上两个时段。白天叩神、表演,晚上唱船、赞船、划船,营造了一种天地人和的喜庆氛围。正月十六日送船,活动结束。

九江:赛灯粑

在都昌县有赛灯粑的习俗,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5时许,村里就有人敲锣,目的就是告诉村民,让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灯粑到祠堂祭祖。很多村民都是在正月十四晚上或正月十五上午开始做灯粑,灯粑的原材料是米粉,在村民的手中,米粉被捏成各种形状,有猪头、鸡、狗、牛、猴子、鱼、羊等形状。到了傍晚6时许,很多村民都拿着各自准备的灯粑来到祠堂祭祖。

祭完祖后,村民都拿着各自的灯粑回到自家,一起吃饭庆祝元宵佳节。对很多村民来说,如今做灯粑过元宵节更多的是一种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萍乡:元宵节偷青

在萍乡,偷青是一种闹元宵习俗,即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三五好友结伴去菜地里“偷菜”,故意让人咒骂,说是挨骂之后可免一年灾祸。

元宵节“偷青”,起源甚早。《魏书东魏孝静帝纪》记载:“(天平)四年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说的是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相偷”即为互相随便偷窃。南北朝的契丹族于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后来,变为“偷青”。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儿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到别人家偷窃东西,若被主人发现,主人也不斥责,不当面要回东西,而是拿自己的家用茶食糕点等上门到偷者家里赎回。

南昌:耍龙灯

南昌讲究“正月十五大于年”,张灯、赏灯、耍龙灯是南昌人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它突出一个“闹”字。往年元宵节里,各种舞龙队伍走上街头,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到处鼓乐喧天,许多大街小巷搭起台子唱起连本大戏,入夜之后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门前都要挂起彩灯,各种灯笼大显身手。

抚州:跳傩舞

在南丰,每年元宵节里,多名民间艺人参加“傩舞闹元宵”活动。一到元宵节,你就能远远听见喜庆的锣鼓敲得震天响,村里的傩班正在跳传统的“和合”舞,用古老的跳傩方式祝福村民新年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和合”舞象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喜欢用传统的跳傩来庆贺丰收,祈福纳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