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你六百年汾阳世族黄陂北乡郭氏家族寻
2022/8/30 来源:不详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0845.html
寻你六百年
——汾阳世族黄陂北乡郭氏家族寻祖记
翻开尘封的郭氏族谱,有一段沉重的文字,不时敲打着族人的心——“吾族祖先属江西筷子巷而来……寄籍深山,插草为记,因其名以名其地。”
本支郭氏首次立谱,是在清朝康熙四十一年(年),只追溯至元末明初,之前历史俱无考。而族中老人,依稀记得,当年祭祖时,大人都会将一块烧制得酱红的方块肉,小心放置托盘,肉皮向上,然后在上面插一只筷子,一边烧纸钱,一边念道:“子仪公接钱,暧公接钱……瞿公接钱……”问其原,曰:代代相传,口口相传。
再看郭氏宗祠和族谱上,“汾阳世族”四字,赫然在目。
这些模糊的记载、久远的记忆、清晰的堂号,似在拷问着族人,也似在暗示着族人: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因朝代更替,战争频繁,贫困浩劫和信息闭塞,这些疑问一直盘结在族人心中,已逾六百五十年!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信息发达,网络终端就可以查阅海量历史资料。更有年以来,在西安市郊凤栖原,郭子仪家族庞大古墓群被挖掘,有关历史学家写出大量文献,记述郭子仪后代迁徙分散过程。
据江西省《郭瞿世系》记载,郭子仪六子郭暧的后裔,有七支从汾阳迁出,其中郭暧第四代孙郭瞿,官拜御史中丞,于唐僖宗中和元年(年),为避黄巢战乱,迁往江西省万安县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岗隐居。郭瞿之子郭延嵩又从隐仪岗迁于万安县高陂乡符竹村。其后世在此繁衍生息,子孙众多。
现在,符竹村被誉为“中华郭氏南迁第一村”,并入选美国国家邮票纪念册。年5月13日,由江西省万安县高陂镇在符竹村举办了“中华郭氏南迁周年庆典暨郭氏南迁第一村牌楼揭牌”仪式。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评论家缪俊杰,对客家历史文化多有研究。据他考察,江西的南昌市、丰城市、永修县、余干县、鄱阳县、分宜县,分别都有一个叫“筷子巷”的小街,而这些地方又是当时大移民的出发地。他认为“筷子巷”是个典型的符号,是先民迁徙的驿站。
据族谱记载和专家分析,以及大量的从江西移民的史料说明,我们汾阳世族的祖先,就是随着这些移民来到黄陂安家落户,繁衍子孙。这也证实了民间由来已久,口口相传,言之凿凿的传闻。
年,陂北郭氏家族完成了宗祠重建之后,续修族谱、编辑出版族志的工程也在有序进行。寻根问祖的历史使命,逐渐凸显。在交通发达,信息发达,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担当这个使命。历史赋予我们职责,也赋予我们荣幸!
公元年元旦,在精心筹集和多方联络下,寻祖团,踏上南行旅途。
专车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穿山越岭。进入江西,隧道变多了、也长了。大部分时间,车是在峡谷和隧道里行驶。两边的高山雾霭苍茫,树木森森。这里的山,自上到下,都是独立的,陡峭的,密集的。
千山万壑,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看似那么郁郁苍苍,满怀深情。有的还没准备好,就擦肩而过;有的跟着视线,变化着阵列,追随一段时间后,依依不舍。它们就像是不老的先祖,静静地站在这里,等待着离散的子孙,一等就是六百年!
我们的心情是兴奋的,也是沉重的。我们在探讨着先祖们,是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状态,怎样的方式,拖家带口,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来到黄陂?我们一个小时,就可以穿越几十公里的隧道和几十公里的峡谷。而于我们的祖先,这一个小时的路程,是否得几十天走?
那时没有隧道,甚至没有公路,对于被迫强制迁徙的移民,自然是没有马车。在路上,他们吃什么?夜晚住哪里?是否有经不起长途跋涉的老者,路死路埋?是否有不禁风尘的婴儿,沟死沟埋?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十之有几?到达目的地后,又是怎样白手起家?想着想着,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沿途偶尔有因修路或山体滑坡,裸露出的土壤,或呈翡翠色,富含矿藏;或呈红褐色,满含真情;或呈黛墨色,饱含营养。这里的山山岭岭,是否因浸染了祖先太多血泪,才土地肥沃,才那么青翠欲滴?
我们来了,江西!我们越过盛唐的月亮,大宋的星光;我们来了,筷子巷!我们穿过元蒙的铁蹄,明朝的战场;我们来了,先祖们!我们蒙羞着满清的屈辱,带着共和国的辉煌。五百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六百年!
下午五点,在当地宗亲的接待下,我们到了江西万安高陂镇,虽然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却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
马不停蹄,我们又向几里之外的符竹村奔去,参拜心仪已久的“中华郭氏南迁第一村”的牌楼。
然后叩拜了附近的一个本族支祠——东岸汾阳堂。祠堂首建于宋(年),供奉着郭子仪,郭暧,郭瞿,郭延嵩四位始祖,是郭延嵩之子郭洪霸后代所建。但从建筑材料看,年代不太久远,可见近代毁坏的很严重,完全是重建的。
郭延嵩官任南唐“枢密使”。湖南开元博物馆收藏着郭延嵩府邸的“枢使第”牌匾,是目前国内唯一超过千年的牌匾,号称“天下第一匾”。
距这座支祠不远处,有一空地,是南迁始祖总祠遗址,建筑年代更久远,可惜毁于战乱,现正在筹建中。
我们又被带到一宗亲家,翻阅派系繁多的郭氏宗谱。从郭子仪开始,到现在的原居族人,开枝散叶,一脉相承。宗亲一边讲解,我们一边拍照。我们的思绪,被这厚厚的宗卷,卷入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及至元末明初,乃至整个明朝,不断记载着部分族人徙走,传承中断。一时无从确认哪个被迁徙的家庭是我们的祖先。
在当地宗亲盛情款待下,我们在郭氏酒店,喝着标有“郭氏一家亲”字样的特制茅台,唱着“什么也别说,谁叫咱姓郭”的歌,谈着郭家辉煌悲壮苦难的历史……
负责招待我们的宗亲说,高陂镇几万人,百分之八十都姓郭。在江西,从吉安到泰和,再到万安、到遂川都有郭瞿后代集居,他们都尊郭瞿为南迁始祖。
交谈中,我惊奇发现,在语音方,我们还保留着许多共同的词语读音。例如,将外祖母(外婆)读作“家(音咖)婆”,“去哪里”字读作“器哪里”音,“站着”读作“企着”,“蹲着”读作“酷着”,等等,不胜枚举。还有,这里许多地名也似曾相识,如:高陂、南陂、上陂、陂下,甚至还有黄陂!
于是我联想到,八九十年代,黄陂乃至整个武汉地区,木器制作行业被江西人垄断半壁江山。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江西人能吃苦耐劳,工艺精湛,更重要的是,江西人与湖北客家人有着共同的审美习俗。
晚饭后,借着夜色,我们又拜谒了坐落在高陂镇闹市中的“忠武第”。忠武第牌楼后面是郭氏宗祠“南溪堂”——郭氏南迁派系五溪之一。
这是一座保存得比较好的宋代建筑,外墙是线条规密的石基,厚重坚实的青砖。内部是石座木柱,横梁纵檩,斗拱榫卯,虎口天窗,石凿天井。对宋代的建筑风格,建筑材质,建筑美学,以及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研究价值,距今八百余年。
第二天,在当地宗亲带领下,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雾岭的郭瞿墓地,举行这次寻祖行动最核心仪式——拜祭南迁始祖郭瞿。
郭瞿墓在古官道口,这条官道现在草棘丛生,早已掩埋在历史烟尘中。而就在这条官道一侧,一字排开着郭瞿子孙墓。离郭瞿墓不远,依然保存着两座古墓碑,碑石的质感和年代感,与郭瞿碑石如出一辙,但碑文无法辨认,碑下坟头早已被岁月夷为平地,与郭瞿墓比,完全是两样的光景。
站在墓碑前,我傻傻地想,是不是其后都迁徙远方,无人打理,才落得这样境地?有谁能够证明其后代在哪里呢?
据宗亲介绍,以及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湖北湖南等地,饱受战争蹂躏,交战双方反复在湖广(湖北湖南)展开拉锯式杀戮,持续十三年之久,战火纷飞,家园沦丧,血流成河,尸骨遍野。人海战争似乎总是与瘟疫相随,天灾人祸,导致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房舍成墟,百里无人烟。
而江西,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重山屏障,少受战乱影响,经宋元两朝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
明朝建立后,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和治理,便立即制定和颁布诏书:从江西省的饶州府、南昌府、吉安府、九江府(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实施向湖广行省(今湖北、湖南二省)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年)至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年),近50年间,朝廷实施了八次大规模移民,将大量的江西民众迁出补充湖广人口,至今流传于湖南、湖北,民间的“江西填湖广”之说,即由此而来。
明王朝“江西填湖广”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且下发禁令:永不能回迁。一把无情利剑,残酷切断了迁民与故土的血肉相连。官吏按照“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移民规定,年轻力壮的被反绑着双手(湖北客家人把如厕称作“解手”,据说由此而来),一批又一批地强行拉出家园,押解至筷子巷。
遥想当年,多少江西父老在这里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在官兵的押送下,哀鸿遍野,哭声一片!离开家乡时,那种难以割断故土情、亲人情,只有老天知道,时间知道。这场面,感天动地,令人震撼!
在江西,除有南昌筷子巷,丰城市、永修县、余干县、分宜县、鄱阳县也各有一条筷子巷。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筷子巷都处于赣江中下游及环鄱阳湖区域,也正是江西填湖广迁出人口最多的地区。
从各个筷子巷集中押送出发,在赣江沿边,乘木船顺江而下,抵达鄱阳湖边的瓦屑坝,与另外三府(饶州、吉安、九江)的移民汇合,然后登舟顺水北上,浩浩荡荡的船队经湖口入长江。
祖辈们背井离乡,诀别故土,有几多心酸!随着茫茫的鄱阳湖水,浪涛滚滚的长江,驶向一个渺茫未知的远方。在频频回首遥望江西瓦屑坝、筷子巷的那一刻,洒下了多少伤心的泪水!
入长江之后,有的移民安排在湖北东部定居,有的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有的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
自元末明初,麻城就已经成为湖广行省源源不断安置江西移民的接受地和输出地,也可以叫移民中转站。我们的祖先应该是随着其他迁民漂过长江,上了北岸,再沿着黄(黄梅)麻(麻城)古道,徒步至麻城中转站。
这也印证了民间传闻:祖先自湖北麻城筷子巷迁来之说。其实麻城并无筷子巷。
无从查考的祖籍地,完全由长辈凭着记忆,一代代口口相传。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之地,将记忆定格于“筷子巷”、或“麻城”,在祭祖的“刀头肉”上插筷,以表示不忘祖根,这是一种怎样无奈的思乡情结啊!
据《中国移民史》历史资料分析:单是湖北一省,元末明初迁入的移民数就达万人,其中约万人是从江西迁入。今天湖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洪武开坎”的传说,因为两湖(湖北、湖南)的移民家族中,有50%是在洪武年间迁来的。
接待寻祖团的宗亲告诉我们,每年都会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江西移民后裔,前来寻根问祖、缅怀祖先,寄托思念!
他还告诉我一个悲伤的传说:当年强制移民后,本地也有少数族人自主迁徙,不是向往湖广,而是因为强烈的思念!骨肉分离的挖心痛苦,让他们日夜不寐。或以经商,或以乞讨,踏上寻亲的不归路……
写到这里,我要怒视历史。被封建王朝掌握的所谓正史,只为帝王将相、宫廷官宦等著书立传,从未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