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八首著名的词,彰显他强
2022/10/28 来源:不详北京青春痘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312/8740651.html
年春,一位年轻的山东大汉奉反金义军首领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抗金大计,他在顺利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得到一个坏消息:
反金义军首领耿京不幸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十几万义军溃散,张安国已经投靠金军。
听到这个噩耗后,这位年轻的山东大汉怒不可遏,率领五十多人,奋不顾身地夜袭敌营,在几万人的敌营中,他如同勇猛的战神,势不可挡,将叛徒张安国活捉于马上,一路马不停蹄地奔赴南宋的首都建康,将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位年轻人就是辛弃疾,当时他才二十三岁,就像《三国演义》里关羽称赞张飞:“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山东大汉就是如此勇猛。
辛弃疾(年5月28日—年10月3日),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是我们山东济南人。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别号是易安居士,所以后人把这两位济南的傲娇并称为“济南二安”。这是我们山东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辛弃疾出生时,济南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然仕于金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志向。
年,辛弃疾二十二岁,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他毅然召集了两千多人举行起义,率队加入了由耿京为首领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主管文书,参与机密。
归宋后,宋高宗赵构看到他的勇敢和果断,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的国家公务员生涯。
辛弃疾爱国心切,他怀着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爱国情怀,上书了《美芹十论》《九议》等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但是,懦弱的南宋朝廷却反应冷淡,再加上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使他得不到南宋朝廷的信任与重用。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辛弃疾只能寄情于诗词,他的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他的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有“词中之龙”之美称。人们把他与苏轼合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笔者精心选取了辛弃疾八首著名的词,彰显他强烈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一首写在博山道中石壁上的题壁诗。博山在江西省广丰县西南,风景优美。淳熙八年()辛弃疾罢职后,退居江西上饶,经常到博山游览。
辛弃疾中年以后的忧愁不是少年时期的无病呻吟,而是忧国忧民之愁。他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辛弃疾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造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郁孤台,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淳熙二、三年(公元至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他登上郁孤台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思绪也随着江水波澜起伏,写下这首词,抒发了家国沦亡的创痛、收复无望的悲愤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
全词淡淡叙来,不温不火,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三、《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
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淳熙六年()春,四十岁的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到了湖南,这离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更远了。此时,辛弃疾已经南归十七年之久了,他扶危救亡的壮志不能得到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不被采纳,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他胸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临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辛弃疾见景生情,写了这首忧时感世的词,词中表面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辛弃疾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深远,是一篇念之断肠的佳作。
四、《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宁宗嘉泰四年(),辛弃疾在镇江担任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词。
这首词通过对三国时期吴主孙权的歌颂,表达了辛弃疾渴望像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还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陈同甫就是陈亮(年10月16日-年),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才气超迈,喜谈兵事,与辛弃疾志气相投。
这首词的前九句,辛弃疾创造了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最后的一句,却是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全词表达了辛弃疾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宋孝宗淳熙元年(年),这时辛弃疾已经南归十二年了,却不被南宋朝廷重用,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等事物。
这一次朝廷安排辛弃疾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也是个幕僚性质的闲官。临走之前,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了这一首《水龙吟》。
辛弃疾从登临所见开始,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抒发了他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这首词的基调激昂慷慨,表现出辛词慷慨豪放的风格特色。
七、《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
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
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扬州是当时南宋在长江北岸军事重镇。绍兴三十一年(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一度占领扬州,后被南宋的虞允文率部在采石矶一战击溃,完颜亮也为部属所杀。
淳熙五年(年)的夏秋之交,辛弃疾从大理寺少卿的任上,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辛弃疾溯江西行,当船只停泊在扬州时,他读到好友杨炎正(字济翁)的词作,他抚今追昔,心潮澎湃,遂写下这一首词。
这首词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
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当时韩侂胄(音:tuōzhò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他来到京口的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英雄岁老,壮心不已,他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赞扬英勇维护国家的孙权,讽刺好大喜功、北伐失败的刘裕。表示了自己廉颇虽老,尚可上马杀敌的决心。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光辉。
辛弃疾的诗词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他文武双全,“醉里挑灯看剑”,他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和岳飞一样,生不逢时,“可怜白发生”,到死也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却只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他从二十一岁就开始参加抗金义军,归宋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力主抗金,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文武双全的一代词坛大家,死不瞑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