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壶井人杰林琼蕤

2022/6/4 来源:不详

北京医院治疗皮肤病 http://m.39.net/pf/a_8890894.html

长乐壶井人杰——林琼蕤(长乐人物四十九)

林琼蕤(ruí),字光可,号朗山,十八都壶井人。雍正癸卯元年中举,雍正庚戌八年中进士,以亲老不赴选。丁内外艰,哀毁尽礼。服阕,授直隶高阳知县。莅任值水灾,淹百二十村庄,穷蕤恐官赈有稽时日,先捐粥接济,修旧堤,浚淤塞,水不为害。县中旗民杂处,抚之帖然,在任四年,宽严互济。允以课士为己任。以老疾乞休,归装帷图书数箧而已。年七十,犹手不释卷,卒于家。

雍正元年()中举,雍正八年()进士。其子林振品、林振采分别在乾隆七年()、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史称“父子三进士”。林琼蕤热爱家乡,曾经为壶井山标出“沙堤横玉”、“壶井流琼"、“鳌峰驾海”、“笏石当潮”、“悬岩耸壑”、“洽水环襟”、“草堂泪露”、“莲阜凝烟”、“壶江泛月”、“石鼓惊天”等十景,并写诗作赋。

遗米化珠

林琼蕤刚赴高阳,便发生罕见的洪灾。高阳县及临近的百多个村庄尽被淹没,饥民乞食载道,许多人饿死在路边,朝廷的灾粮又遥遥无期。林琼蕤便首先开仓把家里积屯的粮米赈施给百姓,卯、未之时熬粥派粮接济灾民。由于灾民太多,自家仓中赈米有限,林琼蕤吩咐家人典当值钱物件,向粮商富户求购,确保饥民来者一律有粥喝。

这一天,饥民都已散去,忽然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一个青布囊,向管仓库的家人要粮,家人拒绝给他,他便哭号着不肯离去。不得已家人只好禀告林琼蕤,林琼蕤看他颤栗而老态龙钟的样子,恻隐之心顿起,于是便让他跟随自已,亲自到粮仓给他盛了一斗米。

老人家的青布囊很小而且中有一孔,一斗米没装完,布囊便满了,老人止住林琼蕤对他说:“够了,光可这样的乐善好施,上天一定会赐福给你啊,你的子孙必然有福报!”说完,便携布囊去了,林琼蕤奇之,老人何以知其家族表字。

等林琼蕤吩咐家人打扫几案上遗落的米粒、封仓锁门时,家人发现斗中刚才给老人家没装完的那些米,一瞬间都变成了粒粒大小不等的珍珠。是夜林琼蕤在睡梦中恍惚见到神人对自己说,自已的为民之心是为大德,其善举感动了天地,故特前来相助。那梦中神人林琼蕤似曾相识,一时忘记。林琼蕤不贪图珍珠,全部出售这些珍珠,所得皆买米粮,继续救济更多的灾民。四年后辞官回乡的林琼蕤祭祀乡中的神明,其样貌相若,乃悟原是忠正王李相公相助。

嗜书如痴

林琼蕤嗜书如痴,至今高阳高还流传着他买书的故事。他一生致力于搜访购求,只要是前人,乡贤,名家著作的稿本、旧抄本以及有价值的抄本,他都不惜重金求购。他所收藏的宋、元、明善本,多是节衣缩食购买的。有时手头拮据则设法借抄、借校。他还采取互相赠送的方法与亲朋故旧、同年知友交换

一次,林琼蕤与友人聚于酒楼,见楼外有人沿街叫卖书籍,便询问什么书籍,乃是自己所喜好的书籍,琼蕤取消聚会,立马买下书籍,回家阅读。

一次,他到邻县福清游玩,在一个书店里看到了几本好书,但是那个时候他身上的银两只够他回长乐的费用。如果买了书,就没有办法回长乐了。他犹豫了好久,还是把钱全部买了书,然后抱着书,走了一天的山路才回到家。别人都取笑他,然而他却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一次,他见到一部元初刻本《揭曼硕诗》三卷爱不释手,终因售价太昂而无力买下,为此耿耿于怀。几年后,他打听到这部书还在当年那个书商手中时,便到那个书商家里再三商量,终于说服了书商同意让他翻抄一遍。后来这套书一直摆在他的书桌上,爱不释手。

日复一日的积累,让他的书房里挤满了书,尤其是民间文化方面的书籍更多。根据《闽藏书家考略》一书中的记载,林琼蕤藏书达到十万卷以上。

纪盛长乐

福州诸邑,首邑长乐,民风淳朴、文化昌明著称,被人称为“海滨邹鲁”。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枚不胜数,民间节庆活动长盛不衰。

自幼经受乡土文化的熏陶,林琼蕤热爱着家乡的文化,更愿意传承记录这些文化。他辞任高阳县,告老还乡,自此便一直致力于乡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然而,许多曾经鲜活在身边的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正在走向衰败,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整理和保护,这使他痛心疾首,他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这些文化,去记录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

林琼蕤开始整理长乐的地方史料,经常到长乐和周边地区探访,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了长乐从三国时期一直到他生活年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资料。为了这些资料,林琼蕤走遍了长乐各个村寨,去过梅花,也到过罗联;爬上了首石山,也爬上了御国山。他还到省城福州和周边邻县查阅资料,对零星的史料进行梳理、考证,力求找到最符合历史真实的素材。

林琼蕤的事迹开始传扬开来,长乐的百姓、世家大族都很支持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各乡村民不吝自己的所知,但凡林琼蕤所需要的资料皆一一告知,更招待林琼蕤留宿。很多史料需要查阅不同姓氏的族谱,但族谱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当地风俗是一般不对外姓展示,然乡人皆主动借与林琼蕤查阅。有时他家里同时摆放着七八部族谱,方便他查找,互相参照,长乐的不少史实就是这样挖掘出来的。最终林琼蕤写出《长乐纪盛文》,其中包括长乐历史,长乐名人,长乐风景,长乐盛世等。

林琼蕤著作

《兰瑞堂文稿》、《长乐纪盛文》、《丁丑祭忠正王祝文》、《四书解说》、《唐诗直解》、《左传评注》。

家庭成员

父:林嗣荣,字斯献,县志有载。

子:林振品,字久位,号梅庄。乾隆三年戊午科举人,乾隆七年壬戌科明通进士。后任宁德、安溪教谕。

子:林振采,字久苞,号仪廷。乾隆是十一年丁卯科副贡,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二十八年癸未科会魁,县志有载。

夫人:陈氏,十四都汉章女,县志有载。

侧室:周氏。

壶井链接:岛曰壶西,山名壶山,有井壶公

壶井在明永乐之前皆称壶西。明永乐年间,龙门才子高棅与一众友人游于壶西,登壶山之顶,见港河湖塘外狭内广形状如壶。涨潮时,白波四侵,如壶在白玉盘中,又如海中仙岛有方壶。山麓旁,有一壶公井,其形亦如壶,咸潮往来,潮退其水复淡。山以壶著,井以壶名,遂取壶井二字,冠名之,并著一文一诗以记之,因此壶井之名远传。以壶西已为堂号郡望,故称壶西林氏,丧葬嫁娶,祭祀礼仪,皆用壶西之名。

长乐县禹贡扬州之域。周时为七闽地。秦置闽中郡。汉初封无诸为闽越王,都此。汉武帝间,灭闽越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立冶县,属会稽郡。东汉末,分冶县地为东南二部,此为南部。三国吴属建安郡。晋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隋开皇中改原丰为闽县。唐武德六年都督王义童析闽县地置新宁县(即今之十二都敦素里,曰“古县”者是也),寻改为长乐县。辖善政、崇贤、安时、昌化、永泰、依福、崇邱、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东、永福、永乐等十五乡。上元元年,防御使董介以其地卑隘迁置今所。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复置。圣历二年析南部八乡(太平、感德、崇德、孝义、万安、长东、永福、永乐),置万安县。唐咸通年间,里人林慎思兄弟五人同登第,故改崇贤为芳桂乡。宋大中祥符元年,潘循兄弟同榜,故改安时乡为二难乡。宋庆历年间,并余下七乡(善政、芳桂、二难、昌化、永泰、依福、崇邱)为四乡,即善政、昌化、芳兰、二难,统三十二里。元至正间罢四乡为二十四都,增至三十六里。明洪武间复立四乡,统二隅、二里、二十二都、一百零九图。清时乡都仍旧,增八图,共一百一十七图。此后未改,延续至今。

壶井乡位于长乐区东南滨海,以如今行政划分大部分属文武砂镇,少部分属漳港镇,最近处离市区直线距离八公里。壶井自然乡下辖壶井、岐西、下吴、山顶、壶东、新村、万沙、沙尾八个行政村,为长乐南乡林氏第一旺族。其东方为百户、演屿、新宅;北方为莲花、白眉、东平、大架、新厝、下余、六林;西方为洽屿、屿头、东山;南方面海。然旧时自元明起,壶井属十八都(十八都统海滨、崇化二里,壶井、东山二乡。东至海,西至七都新桥,南至十九都流水,北至十四都东平仓。),昌化乡(昌化乡取仁政陶于庶民则德泽洋溢而浸明,厥昌以其治化之盛之意。统七都,自十四都至二十都),海滨里,壶山境。

壶井原本一岛山,孤悬海外。明末清初时,壶井岛东部往北、北部、西南偏西部,方才成陆地,东与新宅北与旒峰相连,西与洽屿屿头相连,东部往南、南部皆为海。清初康熙年间,壶井东南部形成滩涂,进而成为陆地,部分族裔迁入,即为如今万科和万沙。清中期道光年间,滩涂扩大向南,海岸退后至如今的沙尾马路(马路以东礼堂一侧为海),又有部分族裔迁往沿海居住。此时壶井南方与西南方向为入海口,即为壶江。

旧时长乐县城至壶井,出县东门里许即岭口,过石岊岭至北山三里,北山东行,三里至桃坑,三里至沙京,三里至屿头,五里至壶井,与东山洽屿各澳相连,界南北两乡之中,是为中路,至县东门约二三十里不等。

壶井地虽偏远,其地狭小,然有山,有水,有景,有人物,有水利,有历史。

壶井山在海滨里,俯临沧海,仰接董奉山陲。有井曰壶公,在山陲,状如壶,潮至则咸,潮退复淡。上有岩石耸峻,俯临沧海,名百丈岩。又有笏石、鲤鱼石、鼓石、王母台、莲花峰、浴鸦池诸胜。又有一石,击之如磬,曰响石。人到此弄景探幽,襟壶山神构,览碧海奇观,悠然而顿生“我心如飞鸿,飘飘凌素空”之感。邑人高棅作《游壶井山记》《游壶井山诗》。壶井山顶建有烟墩,古时海防之用,当有盗匪侵犯长乐,必起狼烟警戒邑里。今烟墩遗址已不可考。

山多奇景,明万历朝林司训安公标十景,曰:沙堤横玉,壶井流琼,鳌峰驾海,笏石当潮,悬岩耸壑,洽水环襟,草堂浥露,莲阜凝烟,仙搓泛月,石鼓惊天,诗俱别见。明万历知县卢龙云作《寄题壶山诸景十首有引》。清进士林琼蕤亦标十景,诗赋俱别见。今余其三,复加双狮戏水一景。壶山千米长堤外有黄沙洲,洲中二礁,唤铁锤铁铛,对峙在海中。另有礁石嶙峋俱天然神雕,日夜飘浮于风涛天际。志载:宋季杨妃偕弟亮节,负益王、广王航海经此。

有水曰壶江,聚鹤上、旒峰、渡桥之水于此,汇入东海。山水相和共绘一幅壶江泛月图,名列吴航十二景。咸池之气,下往清流,壶江其支派乎?江外狭内广,若壶然。溪涧之所演汇,沧溟之所吐纳。当夫远水涵碧,长天作秋,千顷流光,冰轮耀彩,壶山倒影,侵入琉璃。驾一叶之扁舟,微闻风水声合沓作响,恍在十洲三岛间也。昔白傅以“五宿澄波皓月”夸示元使君。使其过此,不知迟留爱慕当复何如耳。乾隆间,县侯贺世俊作诗《壶江泛月》以赞之。年修建十八孔水闸,致使壶江消失,而换来的是连绵的田地,俗云:“灶里烧火,锅里煮水,海里讨汛,赶得及煮。”可见未建十八孔前,海澳就在家门口。

壶井有港,建于宋咸淳年间,北连陈塘港,南邻东海,海运与河运相接连的中转港口。明清以来,壶井港是长乐进出口粮食、海鲜等货品的重要港口,有“舟船如织,桅墙如帜”的繁荣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壶井港是长乐转运平潭、闽中等内陆地区粮食、蔬果、医疗、日用品的唯一生命通道。最兴盛时港口年吞吐量超八万吨。年由于围海垦田(即如今一站至八站农站),在离港三公里处建造十八孔水闸,港区南移闸外,另辟东山港,至此壶井港乃废。

壶井亦多水利建设,如北塘、山兜塘(康熙壬午年砌,长二百八十丈,阔三丈五尺。里人林琼蕤有记)、壶洽塘(十八都与十一都交界,旧隔一大港。雍正十三年府、县详请拨帑修砌。上至沙京屿南斗门,计长二百三十丈,阔五丈。塘岸斗门,壶井,洽屿各应半修理。)、山兜塘斗门、北塘斗门(阔一丈,深一丈一尺。上同陈塘港,凡渡桥、旒峰、沟东、白眉之水皆由此泄。因止一座,不足泄水,续奉宪拨帑设二座)、壶洽塘斗门(乾隆元年,奉宪拨帑建造,壶井造于狮子岩下,洽屿造于砥柱石旁。因年久渗漏,海潮冲陷,乾隆十九年,知县黄瑞鹤通详重修。壶井改造于鼎山寺旁,洽屿改造于山后,外抵海潮,内泄雨张,为诸邻保障。)

有古澳口,曰壶井澳。马江自罗星塔下分流,至四境支川,东侧有潭港江,在十五都,自仙岐江牛路起,至溜口止,与十八都之壶井相连,澳有溜口,隔断两乡,疆界以分。雍正八年十二月,有石立碑,在于鼓楼内,西畔与壶井澳有溜,港界自分明,溜以东属漳港澳,溜以西属壶井澳,其界线沿五峰山的南麓,东起壶井山过洽屿、沙京莲花山南坡屿头(古时是海上岛屿),向西南至董奉山下古槐(唐武德六年时,就是临海滨之地,它的村前有一个娘宫村是海神之庙),至铁马山下竹田洋(古时深入内陆的竹田湾)的恩头(原名“汶头”),北与鹤上洋隔开,长跨30多里的半弧形的海澳。这块平原北接金峰镇的马洋(华阳),过渡桥沿凤岭支脉的结珠山下的屏洋、后洋、洋边、仙岐、漳港、演屿、横港、壶井、洽屿、屿头,给古海岸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古时,壶井在陆外,出入皆乘船,后沧海桑田,陆地外扩,壶井与陆地仅一水之隔。后造短透木桥接连壶井与旒峰。现今已成陆地,无需木桥相连,然其地所形成的道路亦是通往旒峰的必经之路,亦称为短透。

建国后壶井沿革: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乐设1镇5区,辖个乡。壶井属于一区鹤上区(驻沙京),全县个乡。同年从壶井划出万沙与沙尾,和新宅组成万寿村。

年春,扩编为九个区,改鹤上区为第二区(驻地移到鹤上)。壶井属于鹤上区。

年8月23日,将9个区合并为6个区:营前、东渡、鹤上、江田、金峰、潭头。壶井属于鹤上区。

年4月,6个区缩为1个镇、4个区,辖52个乡。壶井属于鹤上区。

年6月,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区划为15个乡(镇)。同年9月,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把15个乡(镇)合并成8个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以村为单位划为88个生产大队、个生产小队。壶井属于鹤上公社。

年,32户农民从壶井搬迁定居新村,开荒造田,建设家园。

年文武砂扩大政社区域,原鹤上公社壶井大队划属文武砂公社管辖。

年10月农场复办,但仍为场社合一建制。性质属综合性国有农垦企业,实行场镇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年壶井划分五村:壶井、岐西、下吴、山顶、壶东。

年9月文武砂撤公社设乡。

年乡改镇。

来源:壶西井边闲谈、掌上长乐、网络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