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十万清军如虎南下,曾灿率军驰援赣
2024/12/6 来源:不详宁都易堂九子
明末清初时期,在赣州府宁都县城,有一户曾姓读书人家,几代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是这个小县城远近闻名的家族。
到了曾应遴这一代,由于他年轻时性格急躁,又喜欢争赢斗胜,还特别爱好喝酒下棋,每次输了又不认账反悔,有一次还被人怒极拔刀砍杀,差点儿丢了小命,从此才有所收敛。
到明崇祯七年,靠着家里的福荫,赐了士出身,先去浙江做了一个小官,然后到京城做官,一路上升到了兵部给事中。
曾应遴做官跟他为人一样,带点儿江湖习气,眼睛里揉不得沙子,见不得龌龊事儿,自然遭到同党排挤,惹了不少事儿!
曾应遴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曾畹,是个举人,小的叫曾灿,还只是个贡生。
这兄弟俩就跟他们老爹不一样了,因为从小在老家宁都长大,周围的小伙伴魏禧三兄弟都是天资聪明人,从小读书好学,曾灿兄弟也好学上进曾畹考上了举人,曾灿也早早成为了贡生。
“家住苎萝村头,倚阑凝望,知是愁多少。”
少年时曾灿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没有沾染贵公子的浪荡恶习,从不招摇过市。
十三四岁时,曾灿便已经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受到老师朋友们的一致称赞,不久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贡生的资格。
如果国泰民安,就这样顺利地走下去,兄弟俩也许又能为宁都曾家增光添彩,光宗耀祖。但是,造化弄人,他们恰恰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满清入关,然后是清兵如虎南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来源于网络年4月,数万清军将赣州城团团围住。兵部尚书杨廷麟亲自督战,与万元吉会合,一面派遣广西狼兵迎战,又前往于都招募新军张安驰援,另一面急令调集各路人马解围。但是各路援军都被清军击败。
此前不久,曾灿的父亲曾应遴又惹事了。因为看不惯国家危亡之下,朝中官员和各地富绅豪门不想着报效国家,却利用手中特权对老百姓敲骨吸髓,致使民不聊生,非常气愤,于是上书崇祯皇帝,请求变革,杀富济贫,挽救大厦将倾之势。
意料之中的事,曾应遴的建言书一提出,就捅了一个大马蜂窝,还没有成为救国良策,就被政治倾轧攻击,只能愤然告病返乡。
曾应遴回到老家宁都县后不到一个月,北京城就沦陷了,崇祯皇帝一根带子吊死在了煤山的那棵歪脖子树上。
曾应遴在家和邻居魏兆凤商量,打算组织义兵勤王,由魏禧出面联络资金,魏兆凤又带头拿了两银子作为倡议。但南京的福王政权不同意,勤王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正在此时,唐王即位,启用曾应遴为太常寺少卿。
曾应遴跑去万安县见杨廷麟,建议:“闽赣边界的农民起义军有意投诚唐王,可以整编投入抗清前线。”
报请唐王批准后,曾应麟又被加封为太仆寺卿,并委派曾应遴父子二人传达旨意。
农民起义军被整编为龙武新军,由曾应遴、曾灿父子二人率领,杨廷麟指挥,驻守抚州、广信和建昌一线,担任福建西大门的防御任务。
赣州古城建春门,来源于网络时间已经到了8月份,围困半年之久的赣州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城。
城内早已人心慌乱,万元吉禁止妇女走出城门。他的家人偷偷把他的小老婆从城墙上放下去,想逃走,万元吉派人骑马去追了回来,把家人捶打了一顿,所以城中没人敢出逃了。
10月份,清军认为大举攻城的时机已到。在十月初三,由清军副将高进库、冯君瑞攻南门,副将刘伯禄、贾熊、白元裔、何鸣陛攻东门,副将徐启仁、杨武烈、崔国祥攻西门,副将李土元等攻南门。
到四日深夜,清军登城拆垛,蜂拥入城,城陴和巷战死者不计其数。黎明,清军占领赣州城,对城内守军和百姓展开了大肆屠杀。
赣州城陷落时,万元吉的部将把他护送到城外,万元吉望着滔滔贡江水,叹息说:“替我向赣州百姓说声对不起吧!使全城生灵涂炭的,是我啊,我怎么能独自活下去呢?”于是跳进水流湍急的贡江自尽了,终年才44岁。
而杨廷麟和最后多名士兵且战且退到城西清水塘被清军包围,深陷绝境,命令卫士挖地把剑印藏了起来,从容投入清水塘,以身殉国。多名士兵也纷纷涌入清水塘中投水自尽,整个水塘的尸体一层压着一层,惨不忍睹。
清将贾熊见此情形感叹说:“忠臣也!”派人用四扇门板作为棺材,将杨廷麟安葬在赣州南门外。
杨廷麟投塘处,赣州清水塘在赣州城形势危急的最后关头,曾应遴和曾灿父子率领着四营兵从抚州、建昌一带,每日徒步行军二百余里赴赣救援。
“记得当年万马嘶,虎头城外战声悲。”
可惜的是,连日奔波的队伍被以逸待劳的清军没花多大力气就击溃了。
溃败之中,曾灿掩护已经生病的父亲冲出重围,逃回了宁都家中。没过几天,曾应遴便疾愤交加,不治身亡。
刚刚历经兵败、国亡、家破、父丧等多重打击,更兼抗清事败招来杀身之祸。才21岁曾灿一时悲从中来,想轻生,但又不忍心放弃,家中还有年迈的祖母和母亲。于是决定远走他乡,韬光养晦,以求东山再起。
10多年后,当曾灿重返赣州,登上八镜台时,感慨万千,即景赋诗一首:
拔剑酣歌空斫地,伤怀落日莫开窗。少年戎马春风里,犹记围城不肯降。
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捕,曾灿兄弟俩匆忙乘船逃离宁都,外出避难。他们先是到了江淮地区,常州西南的光福寺隐姓埋名了很长一段时间。
等到时局稍微平静一些后,曾灿听说有进士倪嘉庆、方以智等很多遗民大仕到南京天界寺出家为僧,于是也跑到在天界寺削发出家,成为天界寺主持法师觉浪道盛的弟子。
从此,曾灿开始以天界寺佛门弟子的身份,云游江淮吴越,岭南广东一带,偶尔也回到宁都探望家人。
“灯影栖寒壁,蒲团坐夕崖。三人同此境,一静自忘怀。”
宁都翠微峰如果就这样下去,年纪轻轻的曾灿也许在后来成为了一个高僧,但世事总是难料!
祖母85岁高龄那年,曾灿返回老家探望,在祖母连续数天的哭闹下,曾灿终于答应了祖母的恳求,还俗尽孝。
不久老祖母离世,母亲也年事已高。曾灿于是将母亲安置到好友彭任的三巘峰居住。搭建了两三间简陋的屋子,又在旁边的空地上挖了几块小菜地。因为旁边长有6棵高大的松树,曾灿还把自己的居室取雅号为“六松草堂”。
“今日知何日,山中不计年。”
曾灿在老家翠微山中过了六年超然物外的生活,不问世事的生活,看似寂静闲适,但每当读史抚剑,又感觉人生虚度。
不能再在山中任由时间流逝,虚度光阴了!
年正月,曾灿写下《出门别山中同志》,把老母亲托付给几位朋友照料,告别了躬耕生涯,走下了翠微峰,踏上出门远游的路途。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曾灿游历江南江北,结交了徐枋、顾云美、方文、钱澄之、徐柯、张自烈、顾祖禹等一大批享誉宇内的遗民典范。
晚年的曾灿漂泊于天下,四海为家,孤独凄涩,“终年道路,衣食因人”的生活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给长子曾尚侃娶妻花了一笔钱,到吴地后纳了一个小妾又生了一对小儿女,又多了一份担子。
穷困潦倒的生活,让当初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随着天下大势趋于安稳而沉淀于胸,只是每当奋笔疾书时“抱恨已半世,文章何所求?”
年10月19日,曾灿长眠于北京,临终前托孤吴中故人,将幼子弱女分别交由好友姜寓节和杨宾抚养。
从率军抗清到剃发为僧、从躬耕自食到依人谋食,从锦衣玉食的贵介公子到年来穷困的憔悴老人。曾灿的一生,的确如他所说,是“富贵之日少,而贫贱之日多”。
三度岭南、三游北京,侨居吴地十四年,历经种种沧桑与变迁,让曾灿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也造就了曾灿的文学作品风格多变,感情丰富的特色!
作为宁都“易堂九子”之一,曾灿在《清史稿·文苑传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都留下了一席之地,也为后人留下了《六松草堂文集》、《止山集》、《西崦草堂集》和《过日集》等文学作品集,也是宁都乃至赣州的一个名士!
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老师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