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清是朱德同甘共苦的好伴侣,朱德孙儿的
2022/8/30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科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39528.html
序:
在长征路上有一个很感人的画面:红军走到金山雪线时,山势陡峭,一个女子双臂身子用布条绑着,布条的另一端绑在马尾巴上,马拖着她前行。
这名女子便是康克清,她的病很严重,高烧到40多度,不能自己走路,因为道路十分艰难,不能躺在担架上让人抬。
康克清被马拖着时,在冰冷的积雪里摸爬滚打,狂风卷着雪冰块敲打在她的脸上身上,就像刀割肉一样疼痛难忍,呼吸也十分困难,胸中有熊熊烈火燃烧。
康克清知道她的病情严重,知道风寒随时会要了她的命,知道被这样拖着走会加重病情,可康克清下决心,即便是死,也要跟着红军走,也要跟着朱德在一起。
康克清咬着牙死撑着,而支撑她战胜常人难以想象困难的力量,正是新婚当晚朱德为她描画的革命的光辉前途,和他和她的理想未来。
朱德
康克清生平年9月7日,康克清同志出生在江西省万安县罗塘湾的一个贫苦渔家。少年时期,她亲身经历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种种黑暗,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于年在本乡从事妇女工作。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任乡妇女协会常任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她对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于年9月和近百名赤卫队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康克清同志历任全国妇联第一届至第五届常委,第三届副主席,第四、五届主席,第六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名誉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长。在长期的妇女工作领导岗位上,她一贯坚持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她重视妇女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强调妇女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一.朱德的第五个妻子伍若兰
朱德的第五个妻子叫伍若兰,伍若兰是个很出众的女战士,双手能开枪,百发百中,
在革命队伍中朱德与伍若兰相遇了。
在伍若兰心目中,朱德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朱德也被伍若兰吸引住了,年轻的她不仅勤劳能干、机智勇敢,还能识文断字、舞文弄墨。
朱德与伍若兰
当时伍若兰也有心结,因为她脸上长着一些麻子,看起来并不漂亮。
朱德知道了伍若兰的忧虑,就打趣道:你有麻子,我有胡子,咱们就“麻麻胡胡”过日子吧!
朱德和伍若兰在同事们的撮合之下走入了婚姻殿堂
年2月4日月因为警戒部队麻痹大意,过早撤掉了大部分岗哨。2月4日凌晨,刘士毅手下的两个团不知不觉包围了圳下村。
伍若兰发现了敌情,赶紧叫醒了朱德,此时一个班的敌军正冲向他们所住的地方,朱德拿出手枪并打开保险,准备与敌人殊死一战。
这个时候,伍若兰拦住了朱德,叫他赶紧走,自己则留下来掩护朱德。
一个电视剧里常出现的镜头:在朱德和伍若兰之间真实地上演了。
朱德说:要走一起走。
伍若兰说:来不及了,你先走,我掩护你,部队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
朱德走后,伍若兰故意在院子里大声喊道:朱军长一夜未归,你们知道朱军长去哪了吗,
等敌人反应过来时,朱德已经走远了,正是因为伍若兰急中生智做出的掩护,为朱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恼羞成怒的刘士毅命令打手将伍若兰打得皮开肉绽,还使用了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但伍若兰,这位女子有如钢铁般坚韧的奇女子,硬是咬着牙不屈服。
年2月22日,赣南的春天还没有到来,伍若兰壮烈牺牲。
伍若兰的牺牲,朱德为此难过了许久,并且专门为伍若兰写了一首诗来怀念她: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二朱德向康克清求婚
这是间不大的房子,四周全是经过油漆的木板墙,古铜颜色,陈设简单,一张桌子,两把藤椅,一条长凳,用板凳支起的木板床,上面铺着灰色的军毯。一床叠得整整齐齐同战士一样的军被,一个布包上盖着一块白毛巾当做枕头。床头放着两个公文箱和扁担、绳。墙上挂着一盏马灯。
朱德与康克清
一个藤椅上坐着一位中等个子,体格健壮,面貌忠厚,身穿灰白色的军服,脚蹬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的军官模样的中年人,
一把藤椅上坐着一位面貌清秀的少女,脸微红,低着头,好像在想什么心事,半个脊背朝着军官模样的中年人。
这位军官模样的中年人就是朱德,朱德对面的这位少女就是康克清。
年陈毅到江西省万安县招募红军,康克清在父亲的带领下,也报名参加红军。
此时她才是参加红军一年的新战士。
朱德毫不介意康克清的态度,语气缓缓地说着自己想说的话。
朱德说:我们现在都是革命同志,再不讲那封建的老一套。红军里人人平等,不论当官的,当兵的,军长还是战士,都是一个样。靠这个,我们才能团结一心,克服困难,不断地取得胜利。
康克清低着头没说话。
停了一下,朱德十分真诚地对我说:“我们干革命反封建,有话就直说。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许多优点,是很有前途的同志。希望你能同我结婚。虽说我们彼此有些差距,但这不会妨碍我们。结了婚,我会帮助你,你也可以给我许多帮助。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你能答应我吗?
朱德康克清
当时朱德是个大军长,康克清只是一个年轻的女兵;朱德比她大26岁,地位文化相差也很悬殊。
朱德很喜欢康克清,放下军长架子,很诚恳地向康克清求婚。
康克清很年轻,她还没有考虑这方面问题,面对朱德的求婚,她又难以回绝。
康克清表示,需要时间来仔细想一想。
朱军长赞成康克清想一想,他表示热切地希望,康克清能早点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
过了些日子,井岗山妇女组的曾志又把康克清带到朱德的办公室。
那天朱德开始讲他自己的家庭和参加革命的经历,朱德的缓慢沉着的话语,动人的经历把康克清打动了。
康克清感觉,虽说朱德比她要大20多岁,却是个难得的好人!
朱德担任重要职务,军务繁忙,也确实需要一个人照顾他。
后来朱德与康克清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那天在井岗山供给处送来打汀州缴获的一些罐头,政治部和前委的十几个同志吃饭,毛泽东、陈毅、谭震林……都到了。
妇女组的有贺子珍、吴仲廉、曾志、参加了。
那顿饭吃得十分热闹,毛泽东、陈毅、都谈笑风生,向康克清与朱德军祝贺。
朱德的一共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因为战争年代,又因为朱德的特殊身份,普遍婚姻时间都不长。
直到朱德遇见了康克清,朱德才真正的有了一个幸福稳定的家庭。
婚后朱德与康克清,在以后的年代里一直在一起,夫妻很和睦,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与康克清都担任着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他们忙于工作,日夜为革命操劳。
康克清因为身体原因没有生育孩子,朱德也没有怨言;而康克清对待朱德前妻的孩子如同己出,她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相濡以沫47年,一起走到人生终点。
康克清曾坦率地说: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
康克清
四.康克清曾遭分裂分子张国焘暗算
康克清毕竟年轻,在长征路上猛打猛冲,也为她的身体下了隐患,第三次爬雪山时,她病倒了,40度高烧不退。
然而祸不单行,在她重病的时候,遭到了分裂党中央的张国焘的陷害。张国焘预备让她“被病死”,所以,康克清病倒后,不允许她找朱德,还想直接把她扔在路上。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要“扔掉”一个强悍的军长夫人当然不容易,因为康克清病着,朱德也不知情,那这一切就都好办了。
好在,就在张国焘执行这一阴谋的时候,康克清的战友肖朝英,将张国焘的阴谋及时告诉了朱德。
朱德得知妻子重病后,赶忙带着医生和警卫员四处寻找被“扔掉”的康克清。终于,经过朱德的苦心找寻,他们发现了已经昏迷的康克清。
见到病中康克清的那一刻,朱德简直不敢相信:走一天山路都不喊累的妻子,竟会瘦成这副样子。面对此情此景,朱德难受得掉下了眼泪。
医生给昏迷中的康克清打了一针后,她才慢慢恢复了意识,有些力气后,睁眼看到丈夫,她的眼泪一下便滚落了下来。她支撑着对丈夫说:千万别把我留下,我死也要跟红军走,死也要跟你走!他们说我病成这样,要把我留给当地老乡。
朱德听到这儿立马火了,他大声对刚刚赶来的张国焘秘书说:你们要把她留下?
见事情败露,张国焘秘书长竟一点不心虚,反而高傲地说:这是总部的决定。
朱德听完后怒道:哪个总部,我是总司令,我怎么不知道?
这秘书长一听朱德彻底怒了,赶忙问:那总司令看怎么办?朱德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大声道:走,跟着部队一起走!
朱德的一声令下后,病重的康克清便被抬上了担架。一路上,朱德再也不敢把妻子交给其他人,他安排亲信一路看护,只要得空,他便赶来亲自照顾。
康克清毕竟很年轻,她的体质很好,熬过最难的日子后,她终于在党岭山奇迹康复了。
康克清的战友们
五.朱德朱德的十几个孙儿康克清亲力亲为
朱德的母亲一辈子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庭贫困有5个早夭了,只养活了8个。
因为贫困,幼年的朱德被过继给了伯父家,伯父家也很穷,因为朱德从小聪明过人,亲兄弟、叔伯兄弟中只有朱德受到了较好的教育。
朱德从小离家在外读书,养家糊口的担子,都落在了那些没有离乡的兄弟们身上了。
朱德不仅身居高位,还是个懂得感恩的大好人,说:是兄弟们省吃俭用,供养我念书,没有那些在家刻苦的兄弟,就没有今天的我。
他很念及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尽其所能,为每一个兄弟家供养一个孩子念书。
年春节来临,朱德听说在京的侄儿朱刚要回四川探亲,就把他叫到中南海,让他回去后与各家商议商议,送一个孩子来北京。
朱德说:到北京是来受教育,告诉家里人,不要挑岁数大的,要挑在学龄左右的。来了从小学学起,一直到大学,争取能培养出几个真正的人才。
过完春节,朱德几个兄弟妹妹的儿子、孙子、孙女们,通过四川省委统战部部长程子健,被陆续送到北京。他们是朱子明、朱小兰、朱春元、朱和、朱玉珍、朱香林、朱香兰、朱新民、朱俊书、朱传书、刘德等。
就在这群孩子到京前后,朱德搬进西楼新居。
原本很平静的老人之家,一下子热闹起来。孩子中大的十多岁,最小的才五六岁,有男有女。朱德对这些孙辈们说:接你们到北京是来念书的,你们还没有为国家和民族做什么孝敬,也不能享受不应享受的待遇。
于是,朱德除了让年数太小、需要大人照顾的两个女孩子,暂时先和他们住一起外,另外找了两间屋子,安顿了其余的孩子,并要求他们尽快学会自己治理自己。
孩子们刚来时,头发乱蓬蓬的,衣衫褴褛。
康克清帮他们洗头沐浴,并和工作人员一起,到西单为每个孩子买了一套新衣服。孩子有大有小,衣服型号各异,整整买了一大包。
赵力平(朱德的儿媳妇)回忆:从那以后,每年我都要陪康妈妈这样采购几回,买新的衣服,另有鞋子、袜子。每个孙辈都得一套,我和康妈妈一人抱一堆。惹得售货员都用新鲜的眼神看我们:这两位是怎么啦?买这么多衣服?
朱德与儿孙们
孩子太多了,朱老总家里就想法到后勤部,买一些军队换装换下的旧衣服和鞋子,有的太旧或有点残缺,就先拿出去补。
乡下出来的孩子,大人们整日忙于生计,哪有时间给孩子举行什么家教,有的连大小便上厕所都不知道。这又忙坏了康克清。
朱德和康克清两个人加在一起每月工资元。
虽说元在那时也是个很大的数目,可,除两位老人开销外,再加上十多个孩子的吃、穿、上学的用费,另有房租、水电费,雇保姆,救济田园的亲戚们等等,就变得很紧很紧了。
在康克清亲力亲为的关爱下,这些孩子都有了很好的前途,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
康克清则用这样朴素报恩的理念,为朱德后代培养了一批人才。
年2月28日,81医院,病因是感冒、发烧。
可是,她坚持不住院,因为她心里惦记着许多工作: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活动;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医生的劝说下,她终于答应只住两天就出院,然而病魔无情,没料到这一住就再也没能回来。
年4月22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康克清同志永远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康克清同志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什么都不要!”
这正如她的一生——坚定、质朴,而又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