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采茶戏,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看完这篇,
2022/9/24 来源:不详万安采茶戏的主要渊源来自赣南“灯戏”,受赣南灯戏班在万安频繁演出的影响,年以后,南康、赣县等地的部分老艺人自组的灯戏班子,经常在万安上乡片区巡回演出,这类演出剧目从声腔到语言都与万安上乡地区方言近似,因此,群众极易接受,便于传唱,于是良口、涧田、夏造、柏岩、沙坪等地的一些民间艺人纷纷跟灯戏班的师傅学唱,从此,赣南“灯戏”的部分声腔和剧目在万安当地逐渐流传。
年以后,县内艺人巫继灿、曾宪迩等先后从师于南康等地,出师离班后,在窑头、百嘉、潞田、高陂等乡收徒传艺。年潞田乡组建“东村采茶班”。
年后,万安县内又相继成立了枧头“茅坪三角班”、“兰田花灯班”、“中塘采茶班”,窑头“汾阳相府三角班”、“金魁地采茶班”、“上屋头采茶班”,百嘉“嘉乐三角班”等8个采茶班。随着县内各采茶班的反复演出和艺人们的不断总结和发展,形成了一种形似原传入时的“赣南采茶”,但在过门、表演、唱调、台风等方面又不同于传入时的,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采茶戏,即“万安采茶戏”。
建国后,为使这一民间戏剧得以更好地传承保护,县委决定,以“万安城关镇居民业余剧团”为基础,从县内各业余剧团选拔优秀演员加以充实,于年3月创建了全县唯一的专业剧团——万安县采茶剧团,并延续至今。
年上半年,廖家淼正在桂江中学念初中二年级,“七十年代,一个农村的孩子,唯一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办法只有发奋读书了。”廖家淼说,他当时不仅学习成绩好,还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分子,万安采茶剧团招生的消息传来时,他并没有心动。还是当时学校的校长吕功浩对他讲,“读书是为了参加工作,现在县采茶剧团招生,是个难得的工作机会,全校学生我看你最有希望。”就这样,廖家淼“稀里糊涂”地进入了万安采茶剧团。
在当时,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除了偶尔能在电影《智取威虎山》、《穆桂英挂帅》中了解一点戏曲,对本地方的采茶戏几乎一无所知。进入剧团后,廖家淼才知道,当时的万安采茶剧团在县城是个很大的单位,加上像他这样的随团学员有近七十人。跟师傅学习了半年,廖家淼顺利通过正式录取考试,被剧团录用为正式学员。他还记得,当年考试的剧目《嫁女牙崽》在剧团大型演出时作为暖场节目演出,这也是他学戏以来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当时教廖家淼采茶戏基本功和传统折子戏的师傅郭隆华老师现在已经去世了,廖家淼说师傅在解放前跟以前的草班子学过采茶戏,跑过“江湖”,很了不起。虽然当时学习非常辛苦,廖家淼咬咬牙都坚持下来了。最开始学员们都在一起学习,包括戏曲基本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采茶戏演员还有特别的功夫要练习,比如矮子步、扇子花、单筒袖。“因为我是农村孩子,很小就参加劳动,骨头很硬,练得大腿上青一块紫一块,一次翻跟斗时摔裂了第三腰椎骨,还有一次把右脚两根骨头摔断了。到现在,腰腿疼痛一年比一年严重。”学戏曲讲究童子功,从小开始练习比较容易打开筋骨,廖家淼学戏时已经14岁了,早就错过了最佳的年龄,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分行当时,廖家淼工武丑行,但地方剧团行当反串较多(戏曲中的反串指的是出演本行当以外的其他行当,与影视剧有所不同),再加上他有文艺天赋,勤奋好学,因而娃娃生、短打武生等等都演过。做学员时他们主要学一些打基础的传统折子戏,如《补皮鞋》、《俏妹子》等,后来参与剧团大型演出还排演了《母与子》、《董永重会七仙女》、《惶恐滩的传说》等剧目。廖家淼说,当时剧团主要在万安县各乡镇演出,八十年代还会到外县外省巡回演出,有时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
但随着改革开放后各种娱乐方式的冲击,剧团每况愈下,万安采茶戏逐渐无人问津。年,上级一纸改革文件,剧团解散了大部分同志,很多人转行到其他单位工作。但廖家淼热爱采茶戏,他放弃了转行机会,带着团里几个小青年到沿海城市歌舞厅里“闯江湖”,以采茶歌舞的形式表演着《万丈高楼平地起》。“说实话,戏曲不景气的十几年里,我在默默坚持的同时,心里也时常泛起阵阵酸楚。”每当这个时候,廖家淼总会想起六七十年代,那是剧团的鼎盛时期,70余人每天吹拉弹唱响个不停,不是在排练就是在舞台上演出,每年演出场次高达余场。
雪上加霜的是,至年期间,剧团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没有正常演出。至年,万安采茶戏剧团开始自救,以专业剧团的运营方式联系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演出,度过了艰难的6年。自年起,江西启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并拨付专项资金至今,剧团运行才步入正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万安采茶戏就像一位走过沧桑岁月的百岁老人,它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失去了自主谋生的能力了,但它为这个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为人们带去几多欢笑,现在它“老”了,我们能像丢弃垃圾一样任它自生自灭吗?显然是不能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将它传承下去,让后世的人们也能感受到这项传统文化的古老魅力。
廖家淼说,自年组建万安采茶剧团以来,采茶戏的有序传承主要依靠专业剧团,几次体制改革,特别是年剧团解散,对专业剧团发展和采茶戏的传承造成了较大的阻碍,采茶戏传承后继乏人,专业演出也以综合晚会为主,采茶戏“身影”模糊,长此以往,采茶戏的未来堪忧。
“采茶戏作为万安县县级非遗项目,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会采茶戏的演员年龄偏大,年轻人不会采茶戏。”廖家淼希望政府能出台定向培养采茶戏专业表演人才的方案,解决采茶戏传承问题,并把采茶戏进校园常态化,让孩子们了解采茶戏,学习采茶戏。
万安采茶戏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万安采茶戏的起源主要是19世纪受赣南“灯戏班”到万安演出的影响,万安的良口、涧田、夏造、柏岩、沙坪等地的一些民间艺人跟灯戏班的师傅学唱后便在当地传唱。万安自明代以来就流入过赣南采茶戏。虽然万安古属吉州,今属吉安地区,但由于万安客家文化与赣南同源流,所以万安采茶戏也沿袭以客家风味为主体的赣南采茶风格,但其在过门、表演、唱调、台风等方面又不同于传入时的“赣南采茶”,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采茶戏。至今已走过了两百多年历程,年万安采茶戏被列入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万安采茶戏音乐
万安采茶戏传统曲牌主要有声腔、锣鼓经、喷呐曲牌等组成,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状况,分为“灯调”“茶调”“路调”“杂调”四大类。“灯调”音乐粗犷、高亢、浑厚、含蓄、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善于表现茶山人民的劳动热情和向上精神。常用唢呐和锣鼓伴奏,配上合唱形式,使气氛炽热红火,令人欢欣鼓舞。“茶调”是剧种的主要声曲调,富有浓厚的田园风味,抒情优美,活泼奔放,善于叙述,对表现劳动和农村、家庭生活题材的戏剧有特别强的适应力。“路调”是常用于行走在路上而得名,它具有轻松愉快、喜悦活泼、诙谐风趣的特点,善于表现载歌载舞的内容。“杂调”因其来路混杂而取名,有轻盈活泼、娇柔甜美、玲珠华丽之特点,在戏剧中偶尔出现,颇具新鲜,富有情趣,但它从不作采茶戏主腔使用。
万安采茶戏表演主要特征
矮子步、扇子花、单简袖是万安采茶戏表演艺术的“三要素”,以三者相互配合,综合运用,贯穿始终,达到渲染环境、刻画人物、表现内容之目的。
矮子步是万安采茶戏表演艺术的基本形体动作和舞姿,其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扇子花是演员以手持扇子表演各种舞姿,组成各种形态,犹如鲜花盛开,千姿百态而得名。相传,茶农一手摘茶,一手需用扇子不停地扇风,方可使茶叶不烫而确保茶味纯真。单筒袖是万安采茶戏男丑的服袖,它与古典戏曲中的水袖不同。其一是男角穿戴而非女旦;其二是固定在左手而非双手。据传,单筒袖乃是茶农劳动时右手采摘,左手以长筒袖时而擦汗,时而作为茶篮盛茶。经艺人加工运用于舞台,表现各种情绪。
万安采茶戏以两旦一丑三个人来完成,俗有“三角成戏,小丑当家”之说,其人物少,行动方便,为其广泛流传,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