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泰和民嘴罗小林用
2023/4/11 来源:不详
开栏语: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本报从即日起,开辟“新时代文明实践”专栏,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用讲故事、说典型、述案例的方式,宣传基层文明实践的生动故事和鲜活案例,进一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讲党的话、讲群众的话、讲本地话,讲通俗的话。让群众通过听(宣讲)、想(问题)、讲(疑惑)、看(照片)到懂(道理)。懂了道理后才知道该怎么做。”“乡村语言”是罗小林基层理论宣讲的法宝,党的十九大以来,他累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各类专题宣讲余场。
自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实施以来,泰和县“民嘴讲堂”着眼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着力破解农村基层群众思想教育新难题,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方式,开辟了一条基层理论宣讲创新之路。
马市镇江滨村党支部书记罗小林,是“民嘴讲堂”的一名基层理论宣讲师。如何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罗小林用自己全身心的基层理论宣讲实践写出了答案。
努力做好宣讲的“基本功”
“要给听众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担水。按单上菜,群众想听什么宣讲什么。宣讲党的十九大,自己要先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之前,罗小林通过看电视、听新闻等途径,将十九大报告熟读熟记。
每一场宣讲之前,罗小林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熟谙于胸再开讲。熟悉当地情况是第一步,如到苏溪镇滩尾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宣讲前,罗小林亲自到滩尾村收集该村丰颖稻业农民合作社、柑橘种植大户等资料,为宣讲典型事例做准备。
认真撰写宣讲稿,反复试讲练习。罗小林的宣讲稿能巧妙地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身边的事例、精彩的故事、精妙的语言融为一体,反复推敲、反复斟酌,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宣讲稿写好之后,罗小林就反反复复试讲,他经常自己对自己讲、对着爱人讲,直到宣讲稿烂熟于心,讲出来形象生动。为让宣讲效果最大化,他根据群众的反馈,反复修改,不断总结,精益求精。“不光是要我自己讲得好,关键是要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这是罗小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创新方法让群众爱听真懂会用
“乡风文明就是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生前尽了孝,死后无需‘闹’,就算一把火,天堂也含笑。”……还有许多这样脍炙人口的宣讲标语,不断传播开来。罗小林用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的当地语言,让群众兴趣盎然地接受新的思想。
“要讲透一个道理很难,要把一个理论通俗化、生活化,讲清楚、讲明白,让一个普通农民听得懂、喜欢听就更难。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难上加难。但我始终坚信:学习力大于学历,意愿大于技巧,进步来自于我要。”罗小林勤奋执著的劲头受到群众们的尊敬和喜爱。
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为罗小林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宣讲素材。罗小林担任村干部以来,成功调解矛盾纠纷千余起,得到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邻里之间多讲德,亲人之间多讲情,实现村民自治和德治相结合。”罗小林凭着自己多年的调解经验,通过婆媳矛盾、邻里纠纷调解等事例,在“德治与法治”的主题宣讲中巧用案例,让群众在案例中深受教育;在柳塘村宣讲“乡风文明与敬老爱老”主题时,村民被感动得落泪;好几次宣讲结束后,村民们要求再讲一场……
无论是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讲乡村振兴,还是讲脱贫攻坚、讲殡葬改革,罗小林把村民身边的事例大量引用到宣讲中。在苏溪镇滩尾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宣讲时,罗小林以群众身边的产业为例,讲产业兴旺,讲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讲怎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讲怎样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请当地知名产业丰颖稻业法人刘丰春现身说法。听了罗小林的宣讲后,贫困户郭春生摒弃之前的恶习,勤奋劳动,如今不但已经脱贫,主动退出了低保,还积极帮助其他村民脱贫致富。
身为马市镇江滨村党支部书记,面对镇里很多重点难点工作,移风易俗、脱贫攻坚、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矛盾调解、殡葬改革等,罗小林都实行“宣讲先行、工作跟进”,通过深入人心的理论政策宣讲,打动村民,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难点工作也就迎刃而解。
每一次精彩宣讲的背后,都凝结着罗小林的心血和汗水,他成为了群众最受欢迎的平民宣讲员、大众宣讲员。他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传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监制:杨中亮
值班主任:曹素萍
原标题:《泰和“民嘴”罗小林:用“乡村语言”宣讲让群众爱听真懂》